点击进入
     扫描关注

首页 >> 专家解读 >> 正文

[解读]哈佛大学学生选课更偏重兴趣or专业

来源:www.wdtwd.com        作者:沃得天下        时间:2018-10-07

据说,每个哈佛大学的新生在入学时都会患上“选择困难综合症”,因为选课单长达上千页,1000门以上的课程,到底学点什么好呢?

      
       这上千门的课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主修课、选修课和通识课。主修课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深入理解;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探索主修专业之外的知识;通识课由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程,无论专业或兴趣是什么,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在哈佛,主修课可以任意选、任意换,连专业都可以换,唯有通识课属于校方指定必修的,非选不可。
                                   
       这是哈佛大学为一个年轻人的4年求学生涯开出的一张关键处方,也代表了一所大学对于知识与教育最基本的哲学与态度: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些什么?什么知识或方法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大学最希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
                                   
       哈佛大学最希望培养的是能够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在某些知识领域具有较高的成就,对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有深邃的理解,对于世界各种文化及时代有深刻的认识,让一个人不至于陷溺于一时一地的现实考量,活得像一只“夏天的苍蝇”。哈佛大学在对本科生的教学上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哈佛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与知识,使学生能够“博学”而非“薄学”。每次开学的时候,每个学生手里一定握着两本厚厚的书:
                                   
       第一本书是800多页厚的《课程介绍》,里面有1000多门课程的介绍,从A(Archaeology——考古学)到Y(Yidish——依地语,意第绪语),甚至有些专业生僻得连名称都难以理解。
                                   
       第二本书是一本统计报告,也可以说是一本“评论集”,里面详细记录着教授们的功课会不会太多?竞争是否太激烈?教授是否讲理?任何抱怨、任何不满或任何可夸可赞的,都可以不记名地写在这些意见表中。这本书是学生们选课时的“救星”。
                                   
       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学生可以随便试听。如果听过一堂课之后发现不合兴趣,可以不去。相反,如果非常感兴趣,就可以留下来旁听。 哈佛欢迎多才多艺的学生,但同时也非常重视一个人的“特色”,光做到会念书、会考试的学生,是不够的。
                                   
       此外,哈佛大学还创造性地运用了“科目”的管理方式,包括科目名称和编号,供各年级学生选修,学分制也由此而生。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教师不再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朗读或演讲,而是通过接连不断地提问、质疑,启发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探索和争论。
                                   
       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多数都是实干家,他们成功的职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而不是成为这个世界无精打采的观察家、纯粹的生活游戏的旁观者,或者那些对别人的劳动过分挑剔的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