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扫描关注

首页 >> 留学天下事 >> 正文

[原创]言之有旭:走点弯路只是为更好的成长!

来源:www.wdtwd.com        作者:沃得天下        时间:2017-11-27

小孩大了,父母的谆谆教导渐渐地就变成了唠叨。前几天,当我女儿说她的论文被《自然》期刊接受时,想必她完成博士学位已不是问题。高兴之余,有些心得想与大家分享。

      
       故事还是从我女儿大学毕业时说起。她的本科上的是哈佛大学,大学毕业要继续上医学院深造是她很早就规画的目标。在考虑只读医学博士学位(MD)还是医学与研究博士双学位(MD/PHD)有些拿不定主意。在美国,读普通医学院是在大学本科毕业后通过统考进入医学院,学二年基础理论,再加二年临床实践,最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然后进入实习医生阶段。而读研究博士是进入学术研究的训练,需要约三到五年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医学与研究博士毕业就意味着本科毕业后,还得再花七、八年时间在大学里学习研究,光是学生的岁月就够漫长。
      
       在美国,医生薪酬通常高于博士,所以读医学院兼修研究博士学位单就经济上算计没有太多的附加值。好处是美国政府为了培养既能行医、又有研究能力的人才,由国家出钱全免这些学生昂贵的医学院费用,还给生活补贴。这些人毕业后的就业路子宽一点,可以当医生,也可以在大学当教师或做研究。
       
       许多华人家长相信,让小孩当医生、律师或会计师,选修职业学位,不仅收入高,在社会上也较为体面;或者学金融,到华尔街大把挣钞票,生活可以过得富裕奢华;不然就学工程,当工程师靠技术吃饭比较踏实。我女儿一位华裔同学的父亲就是这样认为,他一直要说服儿子做医生就好,别去搞什幺学术研究。他父亲在国内是医生,到北美不能行医,只能在大学做研究。可是,并非做研究都会出成果,所以他父亲总是说自己是在「养白鼠」,「整天与老鼠为伴」。
      
       我也曾唠叨,做研究与读书考试还有些不同,要有兴趣与恒心,否则便是枯燥乏味。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靠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读,也有金榜题名的机会。可想要出研究成果虽说勤奋必不可少,但努力了并不保证一定会出好成果。多花几年在不赚钱、不能把握时间的学位上,是否值得,我也心存疑惑。
      
       女儿大学毕业时,参加医学院入学统考的成绩虽说可以,但并不是高分,她说她想延后一年申请医学院。我以为她可以再考一次,多考几分增加被名校 录取的竞争力。但我女儿的想法和我相去甚远,她说再去复习考试浪费时间,她选择去哈佛一位教授的实验室临时工作一年,体验一下自己是否对做研究有兴趣,再决定读什幺学位。另外,她也想把大学的毕业论文进一步完善,争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有些事,或许是观念,或许是代沟,两代人达成共识和理解并不容易。我想,不去争朝夕去完成学业,而是去实验室打杂游荡一年,这不又耽误一年功夫吗?当然,我只是偶尔会唠叨几句,并没有决策的权力。等到第二年,女儿决定要申请医学与研究双学位时,这时论文还在编辑部里,不知什幺时候能发表出来,这一年似乎只是绕个大弯,原地踏步。等到一封封医学院拒绝信纷至沓来,她才有点紧张。
       
       她工作实验室的哈佛教授也为女儿写过推荐信,这位教授原先工作过的康乃尔大学有个同事,在负责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的招生,他们关系不错。教授说他可以「走后门」打听一下,马上就拨电话给康乃尔大学的同事。对方说他不在办公室,要看过档案才知道,叫我女儿自己第二天打电话给他。第二天,康乃尔的教授告诉我女儿,成绩及各方面表现都可以,但见不到「突出的闪光点」,几封教授推荐信显得不够有力。像他现在哈佛工作的这位同事写推荐信时,说她才到实验室两个月,推荐人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推荐信评价再高,也没什幺真正的价值。康乃尔医学院拒绝是终审,没有翻案的可能。
      
       静下心来想想也很正常,哈佛是各路精英聚集的地方,大多数高中时的高考状元、竞赛冠军、获奖天才,到哈佛都回归平凡。我女儿在哈佛表现平平,给教授留下的印象不深也很正常。心灰意冷之下,幸好还有保底的州立大学医学院录取。等到医学院开学后不久,学校组织一次学生科研成果展,正逢此时我女儿论文发表,获得了学校一等奖。
      
       女儿上医学院还蛮顺利,做博士获得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的16万元课题经费,两年多基本完成博士课题,学校对她的成果比较满意,给了他年度博士学者奖(ph.D. Scholar Award)以兹鼓励。原想做完博士论文寄给普通专业期刊发表便能完成博士学位,可他的教授希望她投到《自然》杂志。美国的《科学》(Science)、英国的《自然》(Nature)是全世界最权威及最有名望的两大学术期刊,在上面发表文章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抱着被退稿的心态去碰碰运气,但收到的回复是需要补充很多的数据。女儿又日夜守候在实验室半年多,补足了数据,进入专家教授同行评审。
      
       三个多月又过去,《自然》编辑部毫无音讯。没有结果,文章又不能一稿多投,课题无法了结,而且遥遥无期。多做了一年,反而毕业不了。她的教授和学校也出面询问,依然没有明确答复。又过一个多月,终于有了结果,《自然》期刊接受了女儿的论文。今年学校毕业典礼仪式都已举行完毕,但那只是仪式无关紧要,明年学校毕业典礼补戴一顶博士帽,她近期就能完成博士学位应该已不成问题。
      
       我的感想是:在教育子女,与孩子互动时,你可以唠叨,但要把选择决定权留给孩子自己。父母总想以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可要知道,有时多走点弯路,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这才是更好的成长。人生无法规画未来的成就大小,能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就算是幸运的了。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作者:陈旭
      
       (作者简介:陈旭,出生于福建福州,现居住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郊。沃得天下特邀陈旭老师成为我们的专栏作者,今后将会不断的和大家互动,欢迎大家关注!)      
      
       沃得天下由资深“老海归”创办,以丰富的申请经验和敏锐的职业规划方向感,为学子提供海外院校申请规划!我们用心创造,精益求精!得“沃得”者得“天下”!我们力避千篇一律,坚持量身定制,为您出国留学行天下的计划,打造专属申请方案!是国内专门提供留学教育培训及精英职业方案规划的世界院校申请服务机构。要么不做选择,要么,来沃得天下,从此与众不同……咨询电话:010-65177899.